“文字之都”牽出萬里情緣
中國文字博物館外觀。鄭娜攝 |
2023中國國際漢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主辦方供圖 |
2023中國國際漢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主辦方供圖 |
漢字除了用來寫,還可以用來做什么?在河南安陽,這個問題有成千上萬種答案。漢字可以是收藏在博物館內的一片片甲骨、青銅器文物上的銘文,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產品、服飾、書籍、字體字庫設計;可以是中小學生鍛煉身體的課間操,也可以是中外人士建立友誼的橋梁……10月19日至21日,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舉辦,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中外學者、藝術家、留學生代表等近400人,在安陽感受漢字風采,共敘漢字情緣,共話交流合作。
漢字是跨文化交流重要載體
安陽是甲骨文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自2015年以來,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已成功舉辦四屆。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主題為“漢字世界與世界漢字”。
漢字的世界包羅萬象。本屆漢字大會綜合考古、文化、歷史、藝術等多個學科,將學術研究與人的發展、產業發展、地方發展結合起來,打造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的中外文化交流平臺。
前來參加漢字大會的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熙燮對安陽并不感到陌生。“漢字是東亞地區共同的文化積淀。”他表示,日本和韓國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使用漢字。漢字在中日韓三國之間就如同一個“根”,三國能夠加強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就是通過這個“根”來實現,這也是實現共同繁榮的關鍵因素。
“中日韓GDP總量大概占全球GDP的23%。在過去數十年間,三國在各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取得了多樣化的交流成果。漢字便是交流的重要載體。”李熙燮提到,2018年出版的首部中日韓共用漢字詞典《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就是其中代表。
“除了東亞,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發展也受到漢字文化的深刻影響。”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運富表示,“漢字所形成的文獻和文化很早就傳向了其他國家。中華文化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漢字的巨大承載力和跨時空的傳播力。漢字在跨文化傳播和發展中,為世界文明做出了貢獻,同時也豐富了漢字的內涵。”
目前,許多國家掀起了“中文熱”。截至2023年4月,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學,82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球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3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
蘇丹喀土穆大學中文系講師巴達偉從小就非常喜歡漢字,讀了許多中國書籍,聽了許多中國故事,目前正在中國攻讀博士。在他看來,不同國家的人應該尊重彼此的文化,尋找共性,漢字既是一座橋梁,又是一個通道,可以成為不同文化之間交流互鑒的平臺。
“漢字不是封閉的語言符號系統,而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接納新事物,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元素。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步伐的加快,參與的國家越來越多,語言互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在不斷加強。”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說。
參加漢字大會的中外嘉賓一致認為,在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漢字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今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我們應該賦予漢字更多的價值,開展更多的交流,讓更多外國年輕人喜歡上中國漢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希奎表示。
漢字創新彰顯時代活力
將甲骨文融入桌游的《甲骨問答》,以甲骨文十二生肖為元素設計的《甲骨書簽》,用蘇州緙絲傳統技藝生成漢字的《經緯》……作為本屆漢字大會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內舉辦的2023中國國際漢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吸引了眾多中外嘉賓參觀。
2023中國國際漢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于今年4月開始征稿,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投稿作品1409件,包括產品設計、服飾設計、書籍繪本、字體字庫設計、數字文創等。脫穎而出的100余件套優秀作品,既根植于深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兼具實用性、設計性、前瞻性,展現了漢字文化不斷創新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對眾多漢字創意作品印象十分深刻。他說:“漢字應用設計已經融入我們衣、食、住、行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衣服上的圖案,到月餅等糕點上的裝飾,從新春對聯,到新婚‘囍’字,隨處可見創意漢字的身影。這些作品將漢字同有趣的創意和設計相結合,應用于當下年輕人的生活,讓文字‘活’了起來。”
在安陽殷墟遺址甲骨窖穴展廳舉辦的甲骨文繪本展同樣人頭攢動。展覽展出中國第一套由甲骨文專家、繪本專家、文字設計專家歷時3年完成的繪本創作畫稿《龜甲牛背上的精靈》,同時還以投影的方式將繪本中介紹的一些甲骨文以及這些甲骨文的異體字,投射到展廳中間的127坑中。
《龜甲牛背上的精靈》共10冊,精選70多個甲骨文。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繪本工作室的10位青年藝術家,用各具特色的造型語言對這些甲骨文進行釋義。這些文字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涵蓋天文地理、生命奇跡、人倫關系、身體器官、屋檐之下、漁獵生產、宴飲歡歌、飛禽走獸、草木有情等多個方面。
“這個展覽非常有意思,讓我看懂了許多甲骨文的字形演變,也知道了它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比利時設計師翠翠說。在參觀完漢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和甲骨文繪本展后,她收獲了許多與漢字有關的靈感,今后將會運用到自己的時尚設計中。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在漢字大會期間,與會中外嘉賓和近百名國際留學生還參與“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安陽采風活動。
在安陽五中,來自挪威、尼泊爾、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國際友人和文化文字學者,與五中的師生們一起用漢字牽出萬里之緣。
閱覽室里,豐富多彩的剪紙、拓片、書法社團,激發了嘉賓們的參與熱情。在指尖的旋轉下,一個個漢字“活”在手掌上,一張張拓片躍然紙上,一幅幅書法作品浮現。操場上,甲骨文變成呆萌可愛的甲骨文操。孩子們動作端正協調、行云流水,用身體姿態生動詮釋甲骨文的魅力,引得嘉賓們駐足觀看,紛紛模仿。
在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細致入微的講解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那段難忘的修渠歲月。沿著時間長廊,林縣人“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創業四部曲,讓國際留學生深受觸動。
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尼日利亞籍留學生李昊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直詢問:“這真是人工建造的嗎?真是太震撼了。”
西安外國語大學哈薩克斯坦籍留學生金森成這是第二次來紅旗渠,但紅旗渠精神依然讓他感動。“紅旗渠是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協作開鑿出來的偉大工程。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比如我會和周圍同學、朋友互幫互助,共同努力。在大多數情況下,團結協作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是紅旗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體現吧。”
和金森成一樣,此行在“文字之都”安陽,更多人深入漢字世界,深入中原大地,懂得了中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