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0教練機。
K-9自行火炮。
K-2主戰坦克。
德制209型潛艇。
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今年10月舉行的第14屆首爾國際航空航天暨軍工業展覽會上,韓國國防工業推出多款新型武器裝備。韓國總統更是親自站臺推介,展現出該國推動武器出口的決心。這些成果與相關努力的背后,是該國期望在國際軍貿市場上占有更大份額。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公布的數據,2018年至2022年,韓國武器出口總額比上一個五年(2013年至2017年)增長了74%。如此“韓流”涌動,是否意味著韓國已經成為武器出口大國?其武器出口有哪些優長與短板?能否在短期內實現其所確定的目標?請看專家解讀。
韓國是否已成為武器出口大國
國際上對“武器出口大國”沒有明確的定義。按照有關國際機構統計口徑和相關報告的闡述,一般認為,按所占國際軍貿市場份額從高到低排序,位居前五的國家被認為是武器出口大國。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間,韓國武器出口額占全球武器出口總額的2.4%,排名第9,比排名第5的德國少了近一半。對于許多國家都在努力爭奪、規模達上萬億美元的國際軍貿市場來說,每提升0.1%的市場占有率都很不容易。況且,緊隨韓國的以色列在國際軍貿市場上所占份額也有2.3%,前者的優勢比較微弱。從這個角度講,韓國距離成為武器出口大國還有不小差距。
事實上,韓制武器熱銷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據韓聯社、《韓民族日報》等媒體報道,2011年至2020年間,韓國軍工出口額一直維持在每年20億至30億美元的水平。這一數字在2021年才增至72.5億美元。去年,這一數字達到170億美元,實現了韓國防衛事業廳所說的“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壯舉”。
不過,在軍工出口額驟增的背后,其售出武器的構成及出口方向并不均衡。
一方面,韓國出口的武器,主要是K-2主戰坦克、K-9自行火炮、T-50教練機/FA-50輕型戰斗機和一些艦艇。其中,艦艇出口收益占到其出口總額的近七成。
另一方面,少數國家的大單凸顯了韓國武器在國際軍貿市場上的表現。比如去年,僅波蘭就向韓國采購了價值近150億美元的武器。根據韓國國防采辦項目管理局發布的數據,從2009年到2022年間,韓國的武器出口對象國并未出現爆發性增長。
可見,韓國武器出口快速增長的直接驅動,是短期內向特定對象出口大量特定產品。至少從當下來看,其出口武器的時空分布及范圍都比較有限。
是否掌握足夠多的核心軍事技術
一般來說,武器出口的快速增長往往體現著本國國防工業水平的迅速提升。這條規律同樣適用于韓國,其本土軍工業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6年之前,以組裝美國授權生產的步兵武器為主,如M16步槍等。
第二階段是1977年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裝配美國授權生產的復雜武器系統,比如F-5E/F戰斗機。同時,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技術支持下,韓國嘗試自主設計建造部分武器裝備。比如,1980年下水的蔚山級護衛艦等。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韓國基本建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國防工業體系。
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2005年左右,韓國已可自行生產大部分武器,并能研發與國際主流技術水平相當的部分武器,比如K-2主戰坦克、K-9自行火炮、T-50教練機、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等。
第四階段是2005年至今,其部分自研裝備開始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比如去年首飛的KF-21戰斗機、下水的正祖大王號驅逐艦等。
不難發現,韓國軍工業是在有“外援”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通過他國的援手,韓國能夠比較方便地獲得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提升武器研制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但這種經歷與現實,也使該國掌握的武器研發核心技術相對有限。
據外媒報道,韓軍現役自研主戰裝備的國產化率還不到50%,其中,動力、電子、武器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仍然依賴進口。韓國產業研究院2021年10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以2020年為基準,韓國國防產品的出口結構高度化指數僅為51.5,遠低于一些西方國家。報告分析稱,這是由于韓國在制導武器等尖端領域的出口數質量還不高。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韓國對核心軍事技術的掌握還不夠多。
近些年,韓國也在努力補齊這塊短板。例如,斗山公司一直在研制裝甲車輛發動機,以取代大量裝備的德國MTU系列發動機;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宣稱KF-21戰斗機的國產化率已達到65%,等等。
武器熱銷靠的不僅僅是價格優勢
在外界印象中,韓制武器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夠“平替”西方的一些先進武器。以韓國2019年向印尼出口的潛艇為例,3艘總價約10億多美元。該型潛艇的原型——德制209型潛艇在2013年賣給沙特時,5艘的總價則高達34億美元左右。
不過,就現在的售價來說,韓制武器也不算便宜。“韓流”涌動,靠的不僅僅是有著較低的價格。
首先,積極推動其武器融入北約體系。長期以來,韓國一直在制造能與美制武器兼容的裝備,以吸引那些希望以較低成本重整軍備的國家。目前,韓國已經成為北約國家中僅次于美國和法國的第三大軍火供應國。
其次,擁有一定產能優勢。據韓媒報道,韓國3年就可以生產上百輛K-2主戰坦克,而德國需要5年才能生產50輛“豹”2A7主戰坦克。波蘭原本同美國簽署了采購“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的協議,但由于供貨日程無法滿足需求,遂決定同時采購韓國的“天橆”多管火箭炮作為補充。
再次,采取靈活的軍售政策。西方一些國家出口武器往往會附加技術、政治等方面的限制,韓國在這方面相對寬松,還可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和定制服務。例如,韓國推出的租借政策,讓用戶可以先低價租借看中的武器,用得不錯再買。韓華集團推出的“紅背蜘蛛”步戰車,是根據澳大利亞陸軍要求專門設計開發的。該公司還承諾,如果中標澳大利亞陸軍下一代步戰車項目,將在澳大利亞建設生產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韓國政府對武器出口高度重視。軍工業是韓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扶持力度最大的產業之一。2020年,韓國更新國防補償政策,旨在促成本土中小軍工企業與國外武器裝備承包商聯合,以融入軍貿市場的全球供應鏈。2020年1月,韓國總統府表示,將設立“國防工業官”職位。此外,韓國國防部還新設立了“防衛產業出口企劃科”。這些舉措,都旨在從更高層面推動國防產品出口。
爭當全球第四大軍火出口國的目標能否實現
得益于良好的市場表現,去年底,韓國國防部聲稱,將以市場占有率突破5%為目標,爭當全球第四大軍火出口國。從當時情形來看,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似乎較大。2021年,韓國產業研究院預測,如果保持近年來的武器出口增長態勢,韓國將躋身全球軍火出口四強行列。
不過,市場不會一成不變,其他國家也不會原地踏步。2017年至2021年間,韓制武器的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2.8%,位居全球第八。雖然隨后韓國的武器出口額仍在不斷攀升,但市場占有率卻逆勢下跌至上文提到的2.4%。顯然,距離“全球四強”的目標依然較遠。
而且,隨著武器出口份額的增加,韓國已經觸及其“外援”的“蛋糕”。后者加強對前者的技術限制,以保證自身的市場占有率,幾乎成為必然。
同時,由于大量依賴外部技術,韓國武器出口的相當一部分利潤需要用于支付專利使用費,加之“低價+贈品”的銷售模式,使韓國軍工企業的利潤率一直不太高。根據韓國防衛產業振興會有關數據,從2000年至今,韓國軍工企業的利潤率中位數為6.1%左右,遠低于相關公司的民品業務。如果訂單規模不能持續,韓國的一些武器生產線可能出現大面積關停情況。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數據,近20年來,全球武器出口額排名前五的位置只在6個國家間輪番變動,充分反映出這類貿易背后的特殊之處。作為各國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實力的綜合體現,面對如此排名,韓國想要短時間內“入圈”并不容易。(楊王詩劍)